1)-------------------- 第123章会师 --------------------_从1935到202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浙南,粟裕根据实际情况,将五百人的残军编成3个支队和1个直属队,改编后的每个支队仅相当于连级规模,分散后的红军机动性更好,更有利于开展游击战。

  第二,选择浙西南为突破地点。浙西南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区,更重要的是这里还可以和闽东、闽北、闽浙赣等根据地互为掎角,相互支援。

  第三点则更为重要。要求每支队伍的每个红军战士都要学会打游击战。这是粟裕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项作战部署,因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困难。

  ――红军居然要重新学习游击战,这并不意外。在五反之前,前面四次的围剿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面对的对手数量一次比一次地增多,瑞金根据地的红军,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兵团机动作战的。

  挺进师多数人都出自原红七军团,更擅长野战,那种百余人,甚至是几十人十几人的游击作战几乎没怎么打过。

  这个时期粟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把部队“打散”。几十人甚至十几人都可以出去开展游击战,抓住战机、打完就走。粟裕要求每个小分队至少要出去半个月,可很多人往往3天就跑了回来:不知道该怎么打了。

  作为指挥员,粟裕并没有责怪下属。相反,他又更改了方案。既然大家坚持不了半个月,那就从3天开始。3天适应了,又改5天、7天、10天,直到大家可以完全应对半个月的游击战策略。最后,粟裕手下的一个班长都可以率部完成这个“指标”。

  在这样反复的实战训练中,战士们也渐渐理解了粟裕的苦心。没有群众基础、敌强我弱,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式,以军团、师为单位进行战斗,挺进师根本无法在浙江立足。其实,在红十军团(红十军和红七军团合并)组建之时,朱德就提出过异议:以红军当时的处境,不应该再以军团为单位作战了。粟裕的战法与当时的朱总司令不谋而合

  别看战术调整好象就几个字:化整为零,游击作战,字面上说的这么简单,这涉及到整个队伍战略战术风格的大转型。

  1935年的一整年,粟裕的部队一直在于浙、闽、赣交界处活动,多次打破周围刮党部队的围剿,不断地发展状大。到1936年一月时,据上一批向其送去药物和电台的联络员回报,现在粟裕的游击队总兵力已超过一千二百人,甚至还夺取了瑞安、平阳、泰顺等十几个浙南地区偏远县城作为根据地。

  对于弱小的红军来说,建立了根据地,就不再是流寇,有了自己的根。好处自不用说,但最大的坏处,就是周围敌军压境围剿时,为了保卫根据地,很多时候在军事布置上就大受局限,失去机动,掉入另一个陷阱中。1934年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