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208章做大事而惜身 --------------------_从1935到202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1937年为止,随着中国国内的局势骤变,英国对发生在中国的大变局,心情十分地矛盾。作为百年搅屎棍,日本人的那些小九九,他们全看在眼里。

  “英国人和日本人的矛盾点在于,随着中国革命重新进入高潮期,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在中国问题,尤其是日本侵华的态度上,已逐渐转向“鼓动”和“支持”――按英国人理想的想法,最希望日本人从华北入侵中国,然后在黄河以北地区和红军火并,最南不要超过长江。在英国人看来,这最符合他们的利益。”

  在莫斯科的时候,李润石主席就和斯大林谈起过这个问题。

  “而日本人方面,随着中苏在北中国地区采取一致联手的态度,日本军国主义高层很快就会意识到,在华北开战要两线作战,战略上极其被动和危险!相反,淞沪入侵中国,打的是已脆弱不堪的常凯申政权,运作得好,甚至可以要求常凯申主动邀日军入中国,不发一枪一弹就拿到最箐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这里恰恰是英国在中国的传统利益区!而这也是英国人和日本人的矛盾点所在。”

  斯大林的这次外交行动,就是和李润石主席谈妥后,用于挑拔英日关系采取的外交手段。

  真正的目的是要制造出这样的矛盾点送给日本人:在华北开战,会遭遇中苏的联手夹击。在淞沪开战,则苏联在开战前和英法苏态度一致:不准日本人在江南动手。而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看到苏联人投来的眼色后,也一定很乐意在这事上把日本人逼到北方,因为这样可以帮他们同时解决三个问题(指苏联、中共、日本)。

  为了引诱英国咬钩,红军提出的和谈条件,仅仅只是:常凯申彻底下台滚台,长江以南这边,换人上台就行。

  这个时期,英国人已经很明显地开始在扶持陈济棠了。

  实际运作上,英国在看斯大林抛出的“和平谈判”的绣球后,很快就咬钩――毕竟中日战争在北方大打,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了。

  用陈济棠李宗仁什么的,替代常凯申这个废物,维持江南的利益,似乎是个不错的想法?

  在中国问题,法国人向来是紧跟英国人,很快英法两家就开始响应。收到回复后,整个日本上下一片哗然,那一刻,日本仿佛又想起了上世纪甲午之后,“三国干涉还辽”的恐惧。

  当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国和日本身上,而且苏联人更公开地囤积重兵于远东,大张旗鼓地摆出架势――你敢派关东军进攻华北,苏联红军就敢过江解放东北。

  “满蒙生命线”!即使是再疯狂的日本军部,在这个时候也不敢轻易地玩跳过天皇独走的小把戏了――当然,被扔到关东军里的皇道派“昭和”参谋们是例外。

  193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