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0章 引见_满唐华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燕歌行》这首诗流传甚广,乃讽刺轻开边衅,冒进贪功之将领。

  一诗指出边策弊端,可见高适对边塞战事下过一番工夫研究,颇有见地。

  此时他坦言写诗讥讽的是安禄山,薛白却有些不确定这是诗的本意,还是高适故意迎合自己。若是故意迎合的话,他又是何以确定自己对安禄山不满的?

  “好你个高三十五!”薛白遂板着脸喝道:“安禄山乃我的外甥,你竟敢写诗讽他?!”

  高适当即执礼,正要多说几句,最后却是笑了出来。

  “薛郎不必吓唬我,我到长安时日虽短,却恰巧听说了你与王将军大闯教坊之事。”

  薛白这才知道,原来他不喜欢安禄山之事已能被有心人看出来。

  他遂问道:“那你是为了附和我才这般说的?”

  高适莞尔道:“我十年前写的诗,如何是为附和薛郎?”

  这话很有急智,堂上几人不由笑了笑。

  笑过之后,高适脸色又渐渐严肃下来说起早年间北上幽蓟之事,叹怜东北边军的艰辛。记住网址m.97xiaoshuo.

  他更崇拜的还是横扫突厥的信安王李祎,写诗投于李祎,希望能到其幕下做事可惜没得到答复。在蓟门与王之涣交游,最后失望南归。

  王之涣亦是薛白颇喜欢的诗人,可惜如今已不在人世,高适说着亦是唏嘘不已。

  而后话题一转,又说起别的见闻与好友,李白、杜甫、张旭、李邕、张九皋……..可见高适往来的皆是当世名士。

  此人与岑参相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闻强识,文武双全。但少了几分年轻人的狂放,多了几分中年人的潦倒与沉郁,与薛白却是极有话说,从边塞谈到政局,再评点各方人物与风土人情。

  高适虽从未入仕,或许经验不足而不能独当一面,但若是在幕府做事,却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佐才。

  薛白不由心想,倘若能礼聘他就好了。

  此事想想就很荒唐,要礼聘高适为幕,至少得举荐他一个朝衔,也就是请朝廷封个小官,哪怕只有九品,还得给俸料钱,那他自己首先得是一方节镇。

  再看双方年纪,只怕高适很难活到那时候了……倒是可以观察一阵子,看是否将其引见到王忠嗣幕下。

  他脑中思忖着这些,高适则眼看谈论得差不多了,终于将话题转到他今日来的正事。

  “子美言天宝六载的春闱他能中榜,多亏了薛郎,我亦愿参加天宝七载春闱,不知是否有荣幸与薛郎为同年啊。

  这是一句带着些玩笑之意的自嘲,他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已经变得有些世故了,但终究是没能做到完全放下身段讨好一個束发少年。

  “高兄也要参加今科春闱?”薛白略略沉吟,问道:“方才高兄自称是河北人氏?”

  “是,渤海高氏,我如今定居于宋州。”

  薛白心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