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九章 齐会师使团盘收获 意偏科亲王筹大学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1653年4月30日,在南安普敦港虚惊一场的杨绍清等人,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了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摩洛哥港。迎接他们的除了北非灼人的骄阳和蓝得刺眼的碧波,还有早已满载而归等待多时的龚紫轩等人。

  光从人数上来看,龚紫轩这次在荷兰的收获显然要比杨绍清丰厚得多。上至教授、医生、律师,下至皮匠、木匠、钟表匠,龚紫轩从荷兰连哄带骗着拐上了船的欧洲人估摸着算来竟有五百余人。这一来是因为,先前杨绍清在莱顿大学的讲演太过精彩,引得不少欧洲学者流恋往返。再加上龚大使一番巧舌生花的介绍,不少年轻的欧洲学者当下便打好了包袱,叫嚷着要随大使一同去东方求学。这二来,中国在欧洲人眼中本就是充满财富与机遇的福地。之前又有过中国特使用一千个金币买台显微镜的事例。如此一来怎能不让喜好逐利的欧洲人,双眼直闪金光。根本不用贴什么告示,甚至连微弱的暗示都不要。打从中国使团在莱顿大学露面的第一天起,毛遂自荐者就络绎不绝。而这股风潮在英荷开战数个月后更是飚升到了极点。

  起先留居荷兰的人们还对战事抱有乐观的期望。毕竟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其海上实力更是傲视全欧洲。对付刚刚结束内战的英国似乎并无多大悬念。然而,随着令人居丧的消息不断地从海上传来,荷兰的民心也随之日渐浮躁起来。联合省本就是一个结构松散的国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出入这个国家,在这个国家发表各种言论。正是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将欧洲各地的人才吸引到了荷兰。而此刻又是出于这种过分的自由,让联合省的民众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纷纷选择弃国出逃。短短半年的时间就让阿姆斯特丹这座欧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变得一片萧条。昔日人满为患的楼房,而今十室九空。工厂倒闭,乞丐遍地。这番凄惨的景象,让使团中的不少士人看得胆战心惊。连带着当初在威尼斯建立起的对共和制的好感也随之一扫而尽。在他们眼**和制无疑成了国将不国的代名词。

  龚紫轩显然不关心什么共和制的优劣。他所在意的是如何利用欧洲的混乱局势为帝国谋求最的利益。与东印度公司讨价还价固然重要,趁机挖挖欧洲人的墙角同样也是一件快事。与杨绍清等人在英国深居简出不同。龚紫轩一上来便在阿姆斯特丹最繁华的中心广场上租借了一栋大楼,堂而皇之地诚邀天下才俊起来。对此联合省政府竟也不加干涉,任凭诸人随意移民。于是便有了眼前这帮熙熙攘攘的人群。

  “龚大人,没想到仅过了数个月你竟然招募了如此多的人才啊。相比之下,我们的英国之行收获真是小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