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九十一节 种水稻辽东获丰收 进忠言阁臣生间隙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分立两班竖着耳朵静静聆听着来自内阁XX尚书的年度报告。只听农林尚书沈廷扬手捧奏章抑扬顿挫地大声念道:“辽蓟省玉谷石、水稻3石……”却不想这话儿才刚念到一半朝堂上立刻就响起了一片哗然之声。惊愕的目光瞬间就集中在了沈廷扬的身上。

  俗话说得好,南方产粮以石论,北方产粮以斗计。石与斗是量器中的两个不同等级单位,通常斗才算石。由此可见北方地区限于水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产量上与南方有着很大的差异。此刻听闻在关外苦寒之地一年下来官仓之中竟然也能积下如此数量的粮食,着实是让在场的文武百官们大开了眼界。不过让众大臣御前失态的并不是沈廷扬所报出的数量。相比江浙、两广、湖广等农业大省来辽蓟的这点成绩根本算不了什么。真正让人感到不思议的是那3石水稻。对于亩产能达到4、5石的江南来说这3石水稻可能只是一县的年产。但这3石水稻出在东北那就意义不同了。不仅是堂上的大臣,就连沈廷扬本人在念到“水稻3石”时眼中也不由烁着激动的光芒。

  此刻唯一没有将此事视做奇迹的可能就是端坐在龙椅上的弘武女皇了。对于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孙露来说东北大米的名声可谓是如雷贯耳。不过这一次却并不是她动用了自己未来的知识将水稻引入东北的。却见孙露微微抬手示意众臣安静后,随即便向沈廷扬明知故问道:“沈卿家刚才说辽蓟省衙去年收到3石水稻?”

  “回陛下,此事千真万确。辽蓟省这次特意献上了石‘渤海米’作为贡米请陛下品尝。”沈廷扬稍稍整了整自己的情绪恭敬地回答道。

  “好个渤海米!没想到而今东北也能种植水稻了。此真乃我中华之大幸啊!”按耐不住心中喜悦的孙露高声夸赞道。而一想到那久违了的东北米,她更是连口水都快溜出来了。因为东北水稻是一季稻,一年只收割一次生长期长。吸收的养料比较充分。在加上高纬度的东北昼夜温差比低伟度的南方大,也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这才造就了雪白油滑地东北大米。

  当然此刻除了孙露之外多数的大臣还不知道这渤海米的美味。甚至还对这米的质量抱有很大的偏见。不过无论这渤海米的产量、质量如何。能在贫瘠苦寒的辽东种出大米来,这在群臣地眼中本来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毕竟在众人的印象当中关外的农作物不外乎小麦、大豆、玉米、高粱之类的粗粮。而水稻原产热带,喜温。对温度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今能在东北产出大米无疑就是上天的恩赐嘛。这不女皇的话音才落,底下就有大臣出列赞扬道:“陛下泽沛天下故天赐我苦寒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