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十五节 武装商船海峡立功 奥军舰队后撤求援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尉,瞧,这就是商会同衙门的区别。商会总是作好一切准备来等你,而衙门总是要你作好一切准备来等他。”

  姑且不论我们的帝国海军上将是否真对商会与衙门有过这样一番势利的对比。赵志诚这一路军团的表现无疑是堪称完美的。不同于气势汹汹的中奥两国正规军。这支由商船和雇佣兵组成的杂牌舰队从一开始就是以印度商队的身份驶入霍尔木兹海峡的。由于阿里的大张旗鼓使得当时阿拉伯海上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在了卡奇湾的那场决战之上。因此这支冒牌的印度商队数量虽多却并没有引起奥军方面的更多注意。毕竟一支由9余艘战舰组成的舰队是令人生畏的,而一支由9来艘商船组成的商队在这个时代析任务一片海域都是不足为奇的。

  通常来说,一艘普通的武装商船一般配备的火炮一般不会超过门左右。就算是在海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船也往往只配有2门左右的火炮。毕竟这个时代的火炮虽然简陋却依旧是一项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普通的商人购买不起足够的火炮便开始让画匠在自己的船舷上绘制“假窗”来迷惑海盗。而海盗们则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偷一艘真正的军舰来纵横四海。虽说武装商船在火力上根本无法同专业的战舰相提并论。但赵志诚在战后依旧将一半的功绩给了配合突击旅作战的武装商船。

  伪装、内应、奇袭、占领总督府。攻占巴士拉的整个过程概括起来就可以用这么几个“词语”来表达。然而真实的作战过程却远没有如此的简单。“奇袭”一词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代表着智慧与谋略,而在这个时代的西方“奇袭”却等同于卑鄙与诡计。欧洲人如此,被欧洲视为“东方”被中华视为“西方”的奥斯曼帝国也是如此。这种认识上的差别造就了郑森在亚丁港的胜利。也使得赵专诚能顺利占据巴士拉的码头。

  “那也是仅限于码头而已。总的来说,我应该感谢总督府里的帕夏。如果没有他的合作,死的人可能会更多。”事后身为攻坚队长的戴普如此回忆道。相比亚丁作为阿拉伯文化中心的巴士拉有着更为严密的守备。城内当时的守军约莫有一万余人,配合着历经千年的犹如迷宫一般的古老城池,整个巴士拉城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将任何敌人吞噬干净的要塞。在这种情况下用八千人将巴士拉城的每一寸角落都占领。自然是一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赵志诚将所有进攻的重点摆在了巴士拉的总督府身上。而奉命在内应指引下攻破总督府俘虏帕夏(总督)的正是这位据说是曾是暹罗武士的佣兵头目。

  上一章:上一章:下一章:

  当然无论戴普等人有多么勇猛,如果没有武装商船在海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