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三节 呈计划张家玉面圣 调部署李定国回京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廷、国会下定论,军部只是尽力完成任务而已。”张家玉低调而又谦逊地说道。

  其实有关禁枪的呼声自打中华朝建立之日起就一直络绎不绝,虽说纵马挎刀的英姿符合中国人的侠义情怀,可兵者凶器,特别是不能为百姓所持有的观点同样也是中原王朝的一贯思路。更何况火枪又是那么威力巨大的一种武器,放任其在民间流通对朝廷来说早晚都是一大祸害。不过有呼吁禁枪的人,自然也有反对禁枪的人,反对者的理由也同样的充足,他们毫不客气地指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百姓是否持有武器,而在于朝廷是否持有民心,正如同是秦,秦国家家备兵器,上下同心一统六国;秦朝十户用一刃,陈胜吴广照样揭杆起义,更何况帝国疆域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广褒,在“胡汉混杂”的情况下,惟有火枪才能保证大汉民族在当地的绝对优势。

  总之两种观点一直以来都相持不下,故而才会在弘武六年的国会上通过作为折中方案的《枪支管理条例》。然而随着此次东北匪患问题的暴露,禁枪的呼声再一次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此届的内阁首相黄宗羲又是早看力挺禁枪的主力派,因此不少人都认为在下一届的国会上朝廷的政策极有可能偏向禁枪。

  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的暴力机关中华帝国的陆军部自然是举双手同意禁枪,但饱读诗书的张家玉却十分清楚自己作为军人的本分,明白军部应该遵循的法度,因此军部极少插手内阁的政事,在禁枪问题上也一直保持沉默的态度。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华朝的军人就会像宋明两朝那样放任官僚打压,在必要的时候军部也会有自己的打算,正如此次军部所采取的对策一样。

  而在另一边孙露似乎也体会到了张家玉的用心,就禁枪这个问题而言她本人也是颇为矛盾。一方面孙露深知枪支泛滥后的不良后果,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宗族体系往往会因矛盾引发血腥的械斗;另一方面中华朝又确实需要用枪支来武装民众,因为对刚刚摆脱战争阴影的中华百姓来说枪支不仅代表了武力保障,更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持强凌弱”式的尚武,也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冲突,但这却是而今中华朝所面临的不争事实。

  还是该让这个时代的人自己去选择比较好吧,在心中如此想着的孙露以体谅的口吻向臣下开口道:“联明白了,那军部是否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呢?”

  上一章:上一章:下一章:

  “回陛下,臣等经商议后一至推选夏完淳将军出任该职。”张家玉跟着报出了军部经讨论后得出的最后结论。

  “哦,夏完淳?”孙露略带惊讶地反问道。

  “是的,陛下。臣等以为以夏将军的才能与资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