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3章 表现_海上升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万多两银子,就是因为当时幕僚们没经验。

  “陈师爷,拜贴、礼物等都准备好没?”

  登州城破后,杜凤和与他的幕僚班子都被抓起来了,全都饿了六七天,好在杜凤和最后化险为夷,还成功得到赏识,仍为知府,虽然前面加了个署字,意为暂代,有待观察,可起码实职还是到手。

  他见过陈潜夫,拿回官印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请求把自己的师爷、随从等都放了出来,先恢复了自己的团队。

  他的团队里,基本上都是绍兴人。

  明末时,绍兴的师爷很有名,因为绍兴是科举大府,读书人数量极多,秀才举人也多,甚至绍兴人还把书吏当成一门生意来做,形成了有名的绍兴胥吏帮,落第的绍兴士人常常去衙门做书吏,甚至是给官员当师爷幕僚,采用飞过海的办法来积累选官资格,以至于在明末时,天下衙官(州县佐贰官,书吏最高也只能做到这)一半出自绍兴。

  天下师爷超过万人,其中有半数多是来自绍兴。

  所谓无幕不成衙。

  其实明代私聘成风,幕府兴盛的关键原因还是明朝官吏制度的不健全,比如说总督、巡抚这些高级官员,原来一直都属于京官,朝廷特派地方的临时性官员,没有一个自己的属官吏员等团队,他们独自上任,自然只能自己招募幕僚,携带随从等。

  后来巡按常驻,加上各个道员的滥设,也使的吏员大缺,有官无吏,那只能私幕。

  其次是府县等地方官衙,属官少,而且权力被主官侵夺严重,尤其是如县衙,县中大权几乎都是县令独占,属官甚至一些经制吏没权,权都在主官手上,主官也管不过来,自然只能通过幕僚来管。

  而明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地方官府里,胥吏往往是本地世袭相承,官员科举出身,还是流水的官,偏偏胥吏几乎都是本地,而且不受任期限制等,形成了很强大的胥吏势力,若是官员们没有一个可靠的私人团队,那根本就是被架空。

  还有一个原因,是明朝的官员们大多科举出身,许多人读了半辈子书,也只知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根本没有处理政务经验,所以上任后需要有经验的幕僚们帮助。另一方面,大量士人考科举,也必然有许多人考不中,最后出路也只能是处馆、入幕、从医,做讼师这么几个,其中以处馆教书,入幕做师爷居多。

  这两个是比较体面,甚至还能积累经验,将来还能再侯选做官的。

  杜凤和的这个团队,也算是搭档了快十年,成员比较稳固,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他们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杜凤和靠着这个团队,这些年敛财二三十万两,当然他的幕友随从们也没少分。

  如他的刑名老夫子,一年薪水是五百两,但其余各项年节寿礼也有一份给他,他们以东翁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