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49章 阿弥陀经_极限警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痴迷,违背身口意合一,就是在造业。

  慧持却显然发乎于情,突然道,“大哥,我们真的能前往净土吗?”他和慧远不但是同门,而且是亲兄弟,称呼随意,倒没有太多规矩。

  慧远宣了佛号,正是“阿弥陀佛”。他随即慈悲的望向慧持,轻声道:“你忘记信为百行先了吗?”

  慧持摇头道,“没有。”

  慧远微笑道,“那你何必紧张焦虑?”言罢轻声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他突然如念经般,琴丝知道众人或许不知,解释道,“慧远念的是《阿弥陀经》,他是净土宗始祖,净土宗基本经典是三经一论,分别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

  琴丝解释的时候,慧远继续念道:“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言罢再念“阿弥陀佛”,缓缓闭上了眼睛。

  慧远所言对常人而言,可说是晦涩难懂,甚至有迷信的味道,可沈约深谙佛法,对此一听就明。

  《阿弥陀经》和大雪山度亡理论几乎一致。

  人临终各种感觉放大七倍,因此在临终时信善得善,为恶更恶。当然了,信善因不解、遭遇恶行而一念转恶,反入恶道也是常见的。对世人而言,临终一念极为重要,无论如何来加持都不为过,因为那决定你轮转再走什么路。

  可惜世人痴迷,宁可为考研考公千百遍的训练,却不肯花费一丝力气用于意志的磨练上。

  《阿弥陀经》明确的告诉你——临终时,你若能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不乱,在临终时,就会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前往极乐世界。

  很迷信?

  其实不然,两种方法都强调了意志可创造奇迹。

  很简单?

  更是大错特错!

  一心不乱谈何容易?!你在梦中颠簸流离,一颗心不由自主,你在遇到临终更为迷乱的时候,能保持自主的一心不乱?

  你若真能一心不乱,实则就是身口意三者合一。

  身口意差别造业,身口意合一消业。

  多数世人从睁眼那一刻起,身不由口,口不由意,意不由心,整日谎话连篇、自以为得计的制造分裂,将自己的乐趣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想要一心不乱,实则难于登天。

  因此《阿弥陀经》并没有说错,可《阿弥陀经》并没有将一心不乱的难度详细描述。

  何也?

  是因释迦隐瞒?其实不然,因为世人虽然喊着迎难而上,实则多是见难则退,若是伊始就知道修行这般艰难,有几人有毅力去做?

  因此释迦说经的时候多是先唠叨几句——你要信我说的一切真实不虚,不过可以慢慢来。等到你除尘除垢,精力增长的时候,再渐渐接触难题好了。

  这和教小学生数学不能开始就教微积分一个道理,若是一开始就教的是微积分,恐怕没有几个小学生不怕数学的。

  唯有那些真有智慧之辈,方能明释迦苦心,持戒因次第行,进而突飞猛进的大彻大悟。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