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七零七章 错乱的美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想到只要胆子大,凿千米井产量会这么大?

  当然,这也意味着,盐井成为大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样板。

  小手工业者、老百姓,便是把老婆孩子都卖了,凑得出打一口千米井钱的零头不?

  而过高的深井打井价格,也确实只有在西北战争中发了财、在两淮竞争失败被赶走的陕西资本集团才能担负的起。

  这口井的拥有者,或者说叙州府吸引资本的样板井的拥有者,和科学院这边的人早就认识。

  因为当初刘钰从欧洲走陆路回来的时候,在天保府就考虑过日后要发展简易油田搓煤油。

  这种千米深的井,正是学习的榜样。

  是以科学院这边早就派人来这边学习凿井技术,而井主人因为之前私盐贩子的身份,也乐于和刘钰这边的交往,希望抱大腿日后销案底。

  这边也是科学院尝试改造的第一批盐井,要改造的方向还是很简单,因为能应用的技术不多,主要还是在提卤上。

  而稍微复杂点的,比如天然气管道……说实在的,就科学院现在的技术,比天然的竹子差远了。

  天然的竹子来输送天然气,没啥危险;而科学院现在的技术,要把有人工机械美感的管道做到竹子一样的无缝水平,这成本可就飞上天了。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现在的这口盐井,是很荒诞的。

  冒着黑烟的烟囱、锅炉房,蒸汽机的轰鸣,拉动着绳索。

  看上去,就有一股子浪漫。

  新时代的象征。

  而除此之外,剩下的那些技术,则扔到秦汉乃至先秦都不会有违和感。

  仿佛,两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刻融为一体了。

  提卤的提桶,要什么高端的单向阀?随便弄快熟牛皮,半糊上,往下沉的时候,靠水的压力把熟牛皮向内顶开,灌卤;往上拉的时候,卤水的重力自然将熟牛皮向下压紧,滴水不漏。

  这是当年修都江堰的李冰当太守时候,就用的技术。

  两千年前的熟牛皮和现在的熟牛皮没有任何区别。

  而现在,科学院还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比这个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

  卯榫结构的天车,二十多米高,没有一根钉子,全是榫卯结构。

  上面挂着一个改变方向但不省力的定滑轮,让绳索从定滑轮上向下延伸去提卤。

  科学院现在做不出低成本的纯钢结构的天车井架,这种木制榫卯结构的、看上去怎么都和蒸汽机不配套的东西,却是现在的最优解。

  提上的井卤,在卤池里聚集,然后通过卤池里的一根根通了竹节的竹管,传输到不同的地方。

  这口井的天然气,并不能满足这全部盐卤的熬煮需求。多余的盐卤,要沿着竹管传到下面的烧煤的煮盐房里。

  竹子是直的。

  想让这些管道转弯怎么办?

  要什么戈兰、万向阀。

  弄个大陶缸,抠几个窟窿。

  入卤的窟窿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