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33章 统治阶级才能学的历史课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就读读那些能直接借鉴古人行政、用兵、用人做法的史料,其余不曾多涉猎。太傅是当朝史家第一,朕那点粗浅读史,不值一提,还请太傅直言教我。

  反正还有三四日才到雒阳,有的是时间,朕这三天就专心向太傅求教。”

  刘备这么谦虚,主要也是他的心理期望瞬间拔高了:蔡邕要介绍的绝招,如果又是一个类似于《殿兴有福》那么牛逼的玩意儿,那他这个皇帝也做得太爽了,上天直接赐给他时间和空间两大神级杀器!

  蔡邕心里有底了,就从基础开始扫盲:“陛下既然也略读过史书,《史记》本纪第一篇《五帝本纪》,总了然吧?”

  刘备一愣,有些尴尬:“这……看是看过。实不相瞒,朕一直觉得,若是那些有帝王施政得失详述的篇幅,朕都是认真学的,不懂也会找博士讲。

  但这《五帝本纪》,虽为史记第一篇,却大而无当,无非是讲了五帝血统传承、世系族谱、迁徙流转,没什么经验教训可学。

  朕并非治学之人,实在不愿死记硬背上古先王的族谱籍贯。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深意?”

  刘备这番辩解,不是熟读过史记全文的人,或许听了有点懵逼,所以需要再稍稍翻译一下:

  《史记.五帝本纪》的主要内容,都是黄帝开始,加上后面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人祖宗是谁、谁是谁的子孙、还有什么旁支兄弟姐妹、娶的老婆是什么氏的,又迁徙到哪里……

  想想也很正常,尤其是现代人都知道,华夏有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才开始,所以夏朝连遗迹都不能说明确挖到,原始文字史料记载自然也极为稀缺。哪怕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只能是从传说里搜集掌故。

  这种情况下,五帝本纪确实只能记这些很粗略的事情,至少尧舜开始,才有一些行政理念的典故,还是为了起到寓言警示作用的。而皇帝、颛顼、帝喾根本没有什么有教育意义的典故,纯就是家谱。

  不光刘备读了会郁闷,很多不懂正统论的人,如果读《五帝本纪》,也会懵逼,都什么没价值的流水账!

  不过,在蔡邕这样的行家眼里,情况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蔡邕是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微笑着听完刘备吐槽,捻须启发道:“陛下觉得这不过是家谱籍贯流水账,也不奇怪。天下读书人,读到这一篇,一万个人至少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是跟陛下一样的想法,不知其中另有深意——所以,才民智可用。

  让老臣为陛下梳理一下吧,《五帝本纪》的谱系籍贯部分,几句话概括,大致是什么意思呢?

  黄帝是有熊氏少典之子,有二十五子、建氏者十四人,黄帝自己正妃嫘祖为西陵国人,其余纳妃又分属何氏,所以其子有混入那些氏的血统……

  再到黄帝之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