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9章 一波三折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尚书令”和“侍中”的权力平级,也只是行政事实上的,两者的理论待遇还是有所不同。

  主要问题是朝廷制度并没有规定“侍中”这个职务只许一人担当,是可以有多个侍中并存的。

  所以,要名正言顺解决这个待遇问题之后,朝廷中枢的管制才能算是正式向原本后世的“三省六部制”转化。

  这次,李素便打算趁热打铁,把这个名正言顺的问题解决了。

  他向刘备建议,趁机把“侍中”数人中,选取一个正职,以西汉时原本地位较低的“中书令”为名,负责统筹整个朝廷中枢的行政执行部门。

  这样尚书令管“行政法规订立”,中书令管“行政的实际实施”,名正言顺平级。

  刘备一开始觉得挺别扭,主要是“中书令”这个官职原本品秩级别不高,中间也废弃了一些年份了,现在重新拿回来,忽然把地位拔高,也怕大家依然有刻板印象、认知扭转不过来。

  但李素分析道:当初“尚书令”刚刚设立的时候,品秩也不高,只是实权大,是从汉武帝开始、内外朝制度分离的特殊产物。如今经过三百年,随着内外朝重新统合,不也被视为“如同三公”了么?

  所以,名分的东西,只要皇帝想改,还是可以轻易改的。

  刘备这才采纳,表示秋收结束之后,专门找一次朝议,趁机把这个问题议了。

  于是,等诸葛亮正式回国、完成述职后,他就会以三十岁之龄、成为大汉三兴后的第一位中书令。

  未来十年,他的履历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非是在中书令和尚书令之间切换,把立法和行政的具体工作都彻底熟悉一下,以便将来接李素的班。

  当然,最高的丞相之位,诸葛亮在李素退休之前,肯定是别想了,哪怕李素事实上把大部分工作丢给他干,他也只能是有实无名。

  这是没办法的,诸葛亮也不会介意,有事弟子服其劳嘛。恩师还在仕途,弟子能离丞相差一步,已经是最好状态了。

  而且诸葛亮心中也有数,将来等他也当了丞相之后,再往后大汉说不定都没有第三个丞相了,这已经是对他的巨大承认。

  ……

  时间很快到了秋季,诸葛亮回中原的日程已经敲定,但人还没到。

  朝廷中,免不了又有一波对发行新债、大兴土木的阵痛反馈,

  毕竟,刚开始的时候被刘备和李素的双簧所忽悠,同意开始项目,那多多少少带点事急从权的意味,是不得不做的“城下之盟”。等缓过来之后,反噬肯定是会一直持续的。

  搞过大项目的人都知道,项目推进期间,意外事件和突发情况,几乎每天都有。尤其修运河,只要哪天出了事故,死人多了一点,就会有人指手画脚。

  很多朝臣也再次吹毛求疵,向刘备上书进言,力陈应该控制项目规模、或者是拉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