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8节 RISC-V芯片架构_芯片产业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80年,米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计出了世界第一颗精简指令集处理器risc-i,也就是risc芯片第一代架构,

  这款risc芯片构架的特点是:指令格式和长度通常是固定的(如arm是32位的指令)、且指令和寻址方式少而简单、大多数指令在一个周期内就可以执行完毕,指令是十分简单有效,

  相对于cisc芯片架构,其指令长度通常是可变的、指令类型也很多、一条指令通常要若干周期才可以执行完。并且,这些指令使用的频率却相差悬殊,大约有20%的指令会被反复使用,占整个程序代码的80%。

  而余下的80%的指令却不经常使用,在程序设计中只占20%,在指令设计上十分不合理,非常复杂,

  …

  所以,当risc芯片架构出现后,后续研发新的处理器体系结构都或多或少地参考采用了risc的概念,甚至有些典型的cisc处理机中也采用了些risc设计概念,比如英特尔公司的80486、pentium等系列芯片。

  而在risc基础上研发最成功,第一个商业化的实例就是arm,

  虽然说arm是从risc芯片架构的基础发展出来的,但是,内核指令集已经完全不同于risc芯片架构,

  因为arm处理器除了本身是32位设计,同时也配备16位指令集,这样的话,提高了芯片性能和灵活性,

  所以,arm芯片架构是非常有特色,根据不同用途,研发出不同型号的处理器架构,所以,arm芯片架构除了不适用在电脑芯片上,基本垄断了所有的电子产品的领域,非常强大!!!

  在21世纪,即使强大的世界一线芯片商:高通,水果,三木桑,研发的芯片基本都是采用arm芯片架构,

  这也是arm强大之处,特别,是在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arm架构基本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无可替代!!!

  …

  重生前的李飞,在千禧年前是身在米国,也注意到了arm在risc芯片架构的商业化取得了成功,并在千禧年回到华夏国后,准备以risc架构,开发手机芯片,

  只不过当时短视行为,在坚持了不到5年时间,就放弃了risc架构,全面转向arm架构,

  …

  直到2010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设计出新的指令集架构。也就是说,risc-v架构诞生了。

  而risc-v的“v”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是从1980年研发第一代risc-i,再到第五代指令集架构,二是它代表了变化(variatioors)。

  研发出risc-v芯片架构是免费开源的,无需付费授权,允许使用者修改和重新发布开源代码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