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84章 赵九妹的圣旨(求全订)_从白鹿原开始的诸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当众解说《孙子兵法》滔滔不绝,毫不怯场,被赵九妹当场特赐为武状元,也是有史以来,唯一的非成年武状元。

  白贵此时表露出的神异,对比这些先辈来看,还略有不及。

  所以白李氏尽管内心惊奇,但并不以为怪。

  ……

  朝野热议的议和,还是北伐,终于随着一部分北伐军返京而开始落寞。

  绍兴议和开始。

  宋金两方迅速达成合约:宋对金国称臣,金国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分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同时宋国每年向金国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朝野迅速开始一片骂声。

  不过这些事情与临安的市井小民无关。

  朝堂大事,那是衮衮诸公的事情,还轮不到升斗小民去管。如果真的群议可行的话,悲剧就没那么多了。

  同时,临安街市,随着北伐军南归,班师回朝,立刻展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

  白氏布庄听从了白贵的建议,低价购买了大量的柳木作为哀仗,但不售卖,只做为丧服的赠送品。

  这一件事,传扬了出去。

  不仅有了里子,也有了面子。白氏布庄门庭若市、财运亨通,日进斗金。

  虽遭至了一些同行的妒忌,但因为白贵的声名远扬,甚至上到朝堂,都听闻了这小神童的事迹,前途可期。所以作布匹生意的同行,不敢太过作祟,只能听之任之了。

  反正白氏布庄也不能吃下所有的余利,只是赶了个巧。等到临安附近的柳木运到临安后,这点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算是吃了头一波的红利。

  但仅是这一波红利,就让白氏布庄赚得盆满钵满,财产扩大了几倍有余,在整个临安城内,亦算的是有名有姓的商贾。

  “制曰:临安清河街白氏布庄白氏子有百龙之智、骥子龙文……,今科神童科科举在即,朕特赐之,望白氏子赴殿试一观……”

  宦官来到白氏布庄,宣旨道。

  百龙之智,出自《孔丛子·公孙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比喻人非常聪明。

  “小神童,接旨吧。”

  宦官笑眯眯的将圣旨递给了站在对面躬身的白贵。

  “小民谢陛下隆恩。”

  白贵镇定自若,上前接下了圣旨。

  他曾为千古宰执,这点小场面,早就见过了。

  至于赵九妹听闻他的名声,特意宣旨,让他前去赴考,这也并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神童,向来被视之为祥瑞。

  现在大宋割地赔款,赵构脸上无光,既然军事不成,那么就转而文教,恰好他在这段时间扬名,这圣旨就颁到了他家里。

  再者说,这圣旨只能算是中旨,是皇帝的私旨。并非多么贵重,随意颁布了也就颁布了。

  另外自隋唐以来的商户子不能科考,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