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0章酸枣会盟_汉末高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郡,地处兖州北部,北与冀州接壤,地跨黄河两岸,由于开发时间比较早,且有黄河冲积的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两岸比较富庶,且在黄巾之乱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小,没有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于战后贸易繁荣,东郡白马渡是连接冀州到兖州和豫州的咽喉所在,也给东郡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东郡太守桥瑁,乃故太尉桥玄族子,从兖州刺史任,迁东郡太守之职。

  故大将军何进调外臣带兵入京,谋诛宦官之时,东郡太守桥瑁奉命带兵驻扎城皋,后来洛阳局势变化太快,桥瑁失望的返回东郡。

  十二月,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份京城中三公的文书,发檄文传至各州、郡,陈述董卓在洛阳的种种罪恶,说:“我们受到逼迫,无法自救,盼望各地兴起义兵,解除国家的大难。”

  桥瑁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首先获得了曹操的响应,其一,曹操从京城逃出来,没有被董卓任命任何官职,心恨之;其二,曹操刺杀董卓之后,董卓下令天下通缉,反董卓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其三,曹操希望有机会建功立业,而现在正是大好时机。

  且曹家之人皆尽逃出京城,已无任何担心和牵挂;曹家近万兵马,也交由曹操指挥,且得到陈留富商卫兹的资助,于己吾县起兵反董。

  第二个响应桥瑁的便是冀州魏郡太守公孙瓒,他支持反董,只是想借故离开魏郡,脱离冠军侯高顺的威胁,更重要的还是想借着反董卓的时候,浑水摸鱼,捞点好处,实现他的野心,至于建功立业、拯救朝廷等大义,仅仅是冠冕堂皇的口号。

  刘备野心勃勃,积极支持公孙瓒的行动,可惜他现在是追随公孙瓒,还不是一路诸侯,注定没有前途。

  第三位响应者是鲍信,早在董卓入京之时,就请求袁绍杀死董卓,解除后患,可惜袁绍优柔寡断,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鲍信于是返回家乡,后被董卓任命为济北相;现在桥瑁发布三公密信,他当然要为国出兵,扫除国难。

  随后,第四位响应者是兖州刺史刘岱,其乃汉室宗亲,他的加入,使得讨董更加名正言顺。

  第五位响应者却出乎大家的意料,是广陵太守张超,陈留太守张邈之弟。

  这里边有一关键的人物,臧洪。

  臧洪,字子源(一作子原),广陵郡射阳县人,他的父亲臧旻历任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职,在任官期间很有声誉,曾平定会稽妖贼许昭的叛乱等功绩。

  臧洪十五岁时,因其父的功绩被拜为童子郎,在太学里有名气;臧洪体貌魁梧,格外优秀,20多岁时被选为孝廉而为郎,与刘繇、王朗等同被外选为县长。

  中平末年,因董卓之乱,臧洪预感到天下大乱,便辞官回家,被广陵太守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