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结盟的原因_民国枭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五章不结盟的原因

  第一百六十五章不结盟的原因

  1914年有两件事促使德国力求速战。////一是6月间德国完成了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无畏舰”能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军队调动的灵活性;二是4月份英国开始同俄国进行海军谈判,小毛奇获知此事后,大为不安。6月1日,小毛奇对曾出使英国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说:“我们已准备就绪,在我们是愈快愈好。”德国深知,如果战争拖至1917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完成新的扩军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德国外交大臣亚哥夫在1914年7月写给驻英大使的信中说:“现在,俄国基本上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法英两国也不愿意现在打仗。根据所有权威人士的推测,再过几年,俄国就有战斗力了。到那时,它用自己士兵的数量就能压倒我们;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和战略铁路都将建成,然而我们的集团的力量却将日渐衰弱下去。”

  德国人预感到俄国的力量将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因此希望在实力对比有利的情况下发动战争。

  有趣的是,这一次战争的交战双方,在战前都持乐观态度!都认为自己会很快的赢得战争的胜利。军国主义横行的德国人兴奋的跳脚,一心要报仇的法国人,不改浪漫的本性,认为这场战争胜利会来的轻松。法国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也准备了很多,加上有英国这个盟友,腰杆子就更硬扎了。

  7月5日,德国明确表示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动武。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战争爆发之前,英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德国,英国内阁里头有十二名阁员明确反对战争。英国政府却看的很清楚,德国人制造能力更强,晚几年开搞,德国的海军实力可能会赶上英国。

  这么说吧,从1911年的摩洛哥危机开始,欧洲各国加快了备战的步伐,疯狂的军备把各国都压的喘不过气来,欧洲各国承受的压力都到了一个临界点。

  欧洲在摩拳擦掌的时候,亚洲也不安静。威廉二世在召集宠臣及军方大员开会确定要打仗之后,立刻指令公使哈豪森,不惜一切代价,将中国拉上德国的船。这个时候,多一份实力就多一份胜利的保证。中德关系一贯的良好,现在中美之间又搞了一个什么友好协定,要是能把中国拉上再捎带上美国加盟,那就爽呆了。

  哈豪森求见,很轻松的见到了方大帅。这份待遇让他很自豪,在中国这个地界上,就美国公使和德国公使有这待遇,别的国家的公使,想见方大帅一定被挡驾。大帅是不干政!谁来都这理由,这两天别的公使也来过,都被挡了。

  别人为起为啥中德公使能见大帅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