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章 第二例_全科医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补充说:“你不做助手,难道还要我做刘牧樵的助手?”

  邹医生满脸通红,好容易把刘牧樵请来了,也对呀,我不做助手谁做?

  本来,赵一霖也没有让邹医生做助手的打算,而是他看到,刘牧樵并没有自己动手准备的迹象,又不好催刘牧樵。

  邹医生就成了替死鬼了。

  刘牧樵没有动手是有原因的。穿刺准备,说起来容易,但是,这是无菌操作,其实是很有程序的,错了一处,那就要推倒重来。

  穿刺技术,他是大师级,而无菌操作,脑穿刺的准备流程,他还只看过一次,准确地说,他还是菜鸟。

  邹医生准备好了,转过头问:“现在该轮到你了吧?”

  他已经把颅骨钻了一个孔。

  刘牧樵点头,“嗯”了一声,上前一步,站在C位,拿起穿刺针,检查了一下,然后做了一个瞄准的动作。

  进针了。

  那声“噗”,轻而又轻,只有操作者才能体会到,穿刺的人,都会为捅破这层膜而兴奋不已。

  刘牧樵同样是,他感觉很爽。

  这是硬脑膜。

  也是穿刺的第一个风险处,如果硬脑膜没有在瞬间干净利落捅破,就有可能出现硬脑膜撕脱,引起硬膜外出血。

  刘牧樵这是第一次体念到这个快感。

  上次,硬脑膜被邹医生捅了,他多少有些遗憾。

  接下来,进针一步到位,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丝毫的颤抖,抽出针芯,血液流了出来。

  套上针管,抽出了15毫升血液,再往里刺进了几个毫米,又抽出了几毫升,和CT报告的血量相差不大。

  成了。

  这样的病人不需要置管引流了,没有活动性出血。

  “我来吧。”

  见刘牧樵在收拾器械,邹医生主动上前,刚才,刘牧樵行云流水的动作,他不得不服啊。

  不是碰巧,是真功夫。

  “你是怎么做到的?”邹医生问。

  “搞清解剖关系,想象出一个三维图啊。只要你做到这一点,不难。”刘牧樵一边脱手套一边说。

  赵一霖摇头,“不难?呵呵,对你来说也许不难,你的手,比机械人还稳,还准。上次我们看了一个教学视频,机械人的误差都在3毫米左右,你,我估计最多也就3毫米误差。”

  “正负1毫米。”刘牧樵淡淡地说。

  “1毫米?”赵一霖很难相信,“你是哪里学的?”

  刘牧樵没有回答。

  “你说借我一上午,就这一个病人?”刘牧樵问。

  “谁知道这么快?你看看,前后才十几分钟,并且这十几分钟主要是用在消毒准备工作上。你穿刺抽血,前后一分钟,也太快了。”赵一霖说。

  邹医生收好了器械,说:“主任,干脆,36床的引流术也请刘医生做了吧。”

  一般,叫实习生都是用同学称呼,或者是直接叫名字,称呼“医生”的,那是破格了。

  “好啊。刘牧樵,还有一个病人,出血量一百多,家属还在犹豫救不救,本来应该放监护室的,家里嫌太贵,也没有同意。我做做工作,看同不同意穿刺引流。”赵一霖先走了出去。

  等刘牧樵和邹医生出监护室的门,家属围了上来,“怎么样?”

  他们主要是围着邹医生。

  “非常成功,总共抽了21毫升的淤血,只要不再出血,就会一日好似一日,一般,生活自理应该没有问题。”

  “感谢,感谢。”

  几双大手,紧紧握住邹医生的手。

  来到医生办公室,三四个人围着赵一霖。

  “有没有后遗症?”

  “会要用多少钱?”

  “生活能自理不?”

  ……

  一连串的问题。

  赵一霖等他们问完,说:“一百多毫升属于大出血,又在基底节和脑室部位,后遗症那是肯定的。生活自理的机会也不大。至于钱么,很难说,多用少用,也与你们的决定有关。不过,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不手术,活的希望非常渺茫,做手术,也就三分之一的机会。你们决定吧。”

  家属算是听懂了,几个人一商量,还治个毛啊!

  “出院!”

  刘牧樵叹了一口气,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就这样结束了。。

  有什么办法呢?

  医学也有局限性,这样的病人,治疗的价值也确实不大。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