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三、争夺洛阳_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宇文泰与高欢的攻守之势,一时逆转。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的冬天,宇文泰将各州征集的兵士与东魏降卒一同编入大军,分三路向关东发动全面反攻:主力部队约步骑兵两万,由冯翊王元季海与独孤信率领,开往洛阳;南路由洛州刺史李显率领,奔赴荆州;北路由贺拔胜、李弼率领,渡过黄河,进围河东重镇蒲坂。

  东魏迁都,不但全面拆卸了宫城砖木运往邺城,还强令洛阳百姓四十多万户随行北上,附近各城只剩少量兵士把守。高欢失利的阴影弥漫着黄河两岸,西魏一来进攻,东魏军的心防顿时瓦解。西起新安,东到梁州(今河南开封)、荥阳,南至颍州(今河南长葛)、豫州(今河南汝南),北抵汾州(今山西吉县)、绛州(今山西新绛),东魏守将非降即败。在攻克各城的过程中,西魏涌现出宇文贵、韦孝宽等多位名将,包括东魏骁将尧雄在内的援兵都吃了败仗(尧雄曾在边境接触战上击退过南梁陈庆之的进攻,是唯一在战场上打败“白袍将军”的大将)。退守洛阳的大将高敖曹也被迫继续撤出城防不备的城池,北渡黄河,避开西魏锋芒。独孤信的军队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长驱直入洛阳金墉城,夺取了这座昔日旧都。

  然而,过快的胜利与过顺的进展却给西魏大军埋下了潜在的危机。此次出关,真正来自关中的兵力不足两万,受降的兵力超过了半数,加之军队每攻下一城,都得分拨兵将把守,兵力被迫分散,战斗力也大打了折扣。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宇文泰的麻烦大了。

  更何况,他的对手高欢,绝不是一个会被气势吓倒的人。高欢之所以不立即采取行动,任由西魏军席卷河南,一来自然是因为兵败不久,急需几个月的缓冲时间恢复元气,二来也未尝没有“以退为进,将计就计”的意味。

  高欢起兵河北,之后又大量收编了尔朱氏的军队,支持他的势力集中在河北和山西两处,洛阳周围的河南地区向来对他不是很服,这本是驱使他迁都的因素之一。既然宇文泰想要攻打洛阳,过一把复旧都的瘾,那就不妨遂他的愿,顺便借他之手铲除异己,该降的降,该死的死。等宇文泰帮完忙,高欢便要亮出最后一剑,将一个“崭新”的河南,收为己有。

  东魏元象元年(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二月,驻守在虎牢的侯景首先发难。西魏守兵不足以抵抗侯景主力,一月之间,将领纷纷弃守,侯景迅速恢复了梁、颍、豫等州,将战线推到洛阳以东。

  七月,在晋阳休整完毕的高欢命侯景与高敖曹合兵一处,进入洛阳,高欢亲率大军为后继,准备随时接应。残忍的侯景放火大肆焚烧洛阳内外的官宅、佛寺、民居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