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八十五章 违背祖宗的决定_朕就是亡国之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护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大明的官员,逐渐意识到劳动者,是大明的财富,这一根本事实。

  在朱祁钰孜孜不倦的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大方针的领导下,大明终于开始走上了这一步。

  为工匠们配上劳保用品。

  好事。

  虽然朝臣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保护劳动报酬,也是保护财经事务稳定的必要手段,但是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准。”朱祁钰将护目镜还给了石璞,示意会议继续。

  这场会议在继续,除了盐引之外,工部还讨论了下关于石景厂四司生产的一个计划表。

  户部尚书金濂点着钢铁司说道:“洪武十五年王允道上言,恢复元时磁州临水镇官冶所,太祖高皇帝言,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

  “洪武二十八年,太祖罢黜各地官冶所,按产量纳税三十分之二,是为铁课。”

  说到这里,大家都有些沉默。

  朱祁钰知道金濂在说什么,磁州临水镇官冶所,元时一年产铁百万斤,王允道上书请旨,请朱元璋恢复官冶所。

  结果王允道被廷杖流放海外,大约送到了爪哇。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罢黜大明十五所官冶所,改为十五抽一的铁课。

  朱祁钰现在办的石景厂,其实是违反祖宗的决定。

  石景厂不就是官冶所吗?

  “继续。”朱祁钰要办石景厂,朝中反对的意见并不是很多,因为铁课已经收不起来了。

  户部尚书金濂,左右看了看,深吸了口气说道:“正统一十三年,山西阳城铁课六十二万三千斤,按照十五抽一的铁课,阳城一县产铁定额为九百三十四万五千斤。”

  “洪武二十八年,太祖高皇帝给山西一省定额为一百一十四万七千斤。”

  “也就是说近阳城一县的定额,就是洪武二十八年山西一省定额的七倍以上。”

  “时过境迁,而朝廷法度不变。”

  定额是朝廷派下去的产量,铁课是朝廷收多少铁。

  阳城一县的产量,已经是朱元璋时期给山西一省产量的七倍了。

  工部尚书石璞接过了话茬说道:“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去岁铁课应为一千八百万斤,铁定额两万万六千九百二十三万斤。”

  “但是铁课岁收仅为两百万斤左右。”

  两百万斤多少?

  一千吨。

  大明铁定额产量为两亿斤,大约十六万吨,但是朝廷因为没有官冶所,收铁课就收了一千吨。

  石璞面露难色的继续说道:“各处铁冶,久已住罢,今内库国帑所贮铁有限,而营造。军旅差遣、在京各官署所费靡多,恐岁用不敷。”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所以,官冶所,势在必行。”

  大明一到用铁的时候,就得向民间扑买,用粮食或者银子去换,这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

  朝廷没有官冶所,就受制于地方,受制于势要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