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七节 再战松山(上)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七月辽东的酷暑丝毫不亚于关内的华北大地。当夜晚最后的凉气消失殆尽后,气温也象飞鸟一般直往上窜。灼烫的热气似乎化成了无数的波涛覆盖着大地,草木也仿佛濒临死亡一般。此时此刻松山的一处小岗之上满达海脚跨五花马,左手执辔,右手扶刀,正神色凝重地注视着在烈日下出战的明军。放眼望去明军战线中央一杆“黄”字帅旗高挂,似乎由黄得功自坐镇。左翼“刘”字将旗下的数千黑甲轻骑兵想必就是刘宗亮部。至于右翼“李”大旗就不知是李定国部还是李耀斗部了。明军炮兵则被部署在中央和右翼前方。根据斥候侦察的结果,满达海估计他对面的明军仅2万余人而已。清军光是在人数上就比对方足足多出了一倍。

  此次会战满达海纠集了宁远、锦州、乃至蒙古诸部4万2千余人,可谓是倾巢出动。中间17个步兵大方阵由其亲自指挥。左右两翼摆开骑兵,其中左翼,正对着明军右翼的,是鳌拜统领的正黄旗5千精锐骑兵。非但如此,两军对阵中,清军还是顺风背向日光,占尽了天时之便。因此当满达海本人骑五花战马,由亲兵簇拥着出现在战线中央时,在场的八旗全军立刻就响起了发自内心的欢呼声。在此之前满达海还从没有在任何重大战役中失败过,八旗将士们对他的信赖和爱戴,绝不亚于对多尔衮等宿将的信心。

  清军高昂的士气除了源自对主帅的信任和对明军的憎恨外。满达海部优良的武器配置以及新型的军制,也是清军自信的源泉。经过两淮之战等诸多战役的惨败后,以骑射见长的清军也开始重视起火器部队的建设来。于是在揆一等荷兰人的指导下,以及多年来同明军交战得出的经验。清军终于得出了一套冷热兵器混合的特殊军制。由于清军的火器以鸟枪和劈山炮为主。它们射程进、精度差,对无防护的目标杀伤力巨大,但是攻坚能力不足。所以这种军制主要应用于步兵,以“防御为主、进攻为客”。既以五人为伍,五伍为排,为小队;兵百人为大队,递用外委、千总、把总管领。满五队,五百人为一旅,由将弁统领。作战时将火枪兵和长矛兵混编而成方阵,每百人的大队配置火炮两门,每旅前面列炮十门。正面是长矛兵排成密集的三个横队,在方阵的四个边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队的火枪兵和弓箭手。期间再以骑兵立於方阵的两翼,相互侧应,作为为游兵。各个方阵的进退疾徐,则分旗色以为号令。往往在一番炮轰之后,清军方阵就以鸟枪,接以矛刀、弓箭如墙而进,同敌人对垒交锋。

  满达海的这支新军成立距今已有两年了。期间在同明军多次的交火中从未落于下风。出关之前更将威胁

  请收藏:https://m.d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